一、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脉络
1、首次提出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他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次日,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再次提到新质生产力,他要求黑龙江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指明了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明确了我国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3、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再次阐释
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系统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
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4、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5、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二、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1、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2、主要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3、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4、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
一、2023年工作回顾
(一)成绩
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
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
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基本完成,地方层面有序展开。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
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
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好转。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
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
(二)工作
一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
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是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
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
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四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启动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
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五是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
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惠及1100多万学生。
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成功举办。
六是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大力提升治理效能。
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0件,
制定修订行政法规25部,
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一)定位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二)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政策取向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
政府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
特别国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
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三、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
(一)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
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数字教育。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
(三)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
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
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电力、油气、铁路和综合运输体系等改革。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
推动外贸质升量稳。
积极扩大优质产品进口。
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
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
(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加大油气、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
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
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
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
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
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八)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
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
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
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
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加快重点领域节能节水改造。
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
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
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
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
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
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优化生育假期制度。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做好2024年奥运会、残奥会备战参赛工作。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严格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